欢迎访问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建筑设计 >民国东北各地标志性建筑,民国东北各地标志性建筑图片

民国东北各地标志性建筑,民国东北各地标志性建筑图片

发布时间:2025-10-19 12:40:25 建筑设计 0次 作者:建筑设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国东北各地标志性建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民国东北各地标志性建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民国东北人口?

三千万人口

民国东北各地标志性建筑,民国东北各地标志性建筑图片

民国初期,在张作霖父子的治下,东北分为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东北九省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政府在东北地区划分的9个省级行政单位。分别为辽宁省、安东省、辽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龙江省、嫩江省、兴安省。

家里有一枚一分钱.背面写着:中华民国十八年.东三省.正面是花朵和太阳.像铜的.在市面上价格几何?

您的问题,东三省,中华民国十八年 背面是太阳,是古董的;品相好的市场上一般喊价在200元左右;不过今年的行情持续低迷,最好是不要出手;有一定市场潜力的,一定要好好保存!

东三省省会城市在日伪时期叫什么?

伪满时期东北共十六个省:

新京特别市哈尔滨特别市滨江省 哈尔滨吉林省

吉林市龙江省

齐齐哈尔兴安东省

扎兰屯兴安北省

海拉尔兴安南省

王爷庙兴安西省

大阪上热河省

承德锦州省

锦州奉天省

奉天安东省

安东间岛省

延吉三江省

佳木斯黑河省

黑河关东州

大连(日占)

晚清民国时期,在东北风靡一时的“大车店”,是怎样的一个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西游记里面,唐僧他们伪装成商人到了一个客店。

老板娘说了三种接待方式。其中最差的就是只提供一个破烂的房间和一口锅,柴火和米面都要自己上街去买。

客人第二天离开的时候,只需要支付少许住宿费即可。

老板娘也说了,这就是给来往做生意的小商贩住的。

东北的大车店,也就是这种东西。

东北的大车店,最早不接待人,只是接待官方的大车。

从明代开始,汉人开始在东北垦荒,辽宁吉林都有不少汉人的村庄。

到了清代,虽然东北是龙兴之地不允许垦荒,但也有大量清军士兵驻守,还是著名的流放地。

这些士兵和管理流放人员的官吏,自然是需要一些物资的,只能从关内运过去。

当时到东北腹地,基本都是依靠骡马拉的大车,没有其他交通工具。

而大车满载货物,一天其实跑不了多久几十公里就顶天了。

而拉车的骡马不是发动机,需要休息、吃草、饮水,就需要专门接待的大车店。

于是,政府就将驿站变化,出现了很多距离驿道不远的大车店,方便国家的大车运输。

一般大车店之间相距20公里,这基本是大车走半天的距离。

这些大车店不接待普通老百姓,只是对官府服务。

到了清代后期,对于东北移民的限制松动,出现大量闯关东的人,以及做生意的老百姓。

这些人也不可能步行在东北乱窜,一样要使用大车。所以,驿道边又出现了很多民间开设的大车店,就是接待老百姓的。

这种大车店一般都极为简陋,首先是可以照顾骡马,其次才管人。

说难听些,在那种环境下,骡马比人命还值钱。闯关东时候如果骡马死了,人也得死。

因为住这种大车店的大部分是底层老百姓,比如上面说的闯关东的难民、做小生意的商贩、走江湖谋生的工匠、医生甚至骗子等等,所以店的档次一般非常低。

这些店基本都是简陋的木土结构,墙壁都是土坯,房顶是木材。

店里很少有什么单间,大部分都是大通铺。也就是意见很大的民房,上面是一个南北大炕,一铺炕能睡20来人。

大部分大车店不分男女,男男女女都谁在一个大炕上。因为女人肯定都是跟着丈夫或者亲戚来的,一般会把他们一家安排在角落,丈夫靠着外人睡,女人靠着墙壁睡。仅此而已。

但当年人穷,尤其走江湖的很多更是穷困,男人通常没有内衣内裤,脱了外衣就光屁股。

这样男女通睡一个大间,又有男人赤身裸体太不合适,所以就改良了一下。

一些大店就会在炕上挂一个帘子,将有女眷的人家,同其他住户隔开。

其实,当事人也不那么讲究,很讲究又有钱的女人也不可能住这种大车店。

大车店最初只提供牲口草料,不提供客人饮食。客人自己需要烧火做饭。

由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客人做饭也不方便,后来大车店就提供简单的伙食,也就是玉米面大饼子、大煎饼加上一些咸菜、蔬菜汤之类,混个饱肚而已。

大车店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宜,只收些许宿费、饭费和草料费,底层老百姓也消费得起。

所以,大车店一直到我党解放东北后很多店,也是一直存在的。

需要说明的是,开这种大车店的老板,也不能是普通人。

从清末到民国,东北匪盗横行、军阀混战,老板如果不能和黑白两道搞好关系,分秒就要完蛋。

尤其老板必须和附近的土匪搞好关系,逢年过节去上一点供,作为保护费。同时,大车店有时候也要为土匪服务,比如提供一些情报、帮助治疗生病的马匹、搞到一些需要的物资等等。

张作霖最初就是一个大车店的伙计,经常和土匪接触,后来干脆做了马匪。

那么,土匪也必须守规矩,一般是不去抢大车店的,更不能在这里烧杀奸淫,因为这里都是穷人。

以前有个老电影《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由滕文骥执导的爱情片。

陈红饰演的女主角,就是在西北一个大车店差点被土匪头子强奸。后来老板娘冒险出面讲理,说土匪不应该在大车店里欺负有病的妇女,又给了很多金银首饰。匪首自知理亏,竟然悬崖勒马,最后放过了陈红。

从功能性上说,你可以把大车店简单理解成高速公路休息站,主要是给跑长途运输的人提供休息的地方。但实际上这玩意慢慢发展的有点畸形,三教九流都于此汇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东北开禁和花轱辘大车

这事大概还得从清朝的禁关令说起,清军出了山海关以后,为了保护自己的龙兴之地,下令禁止关内汉人去东北搞开发。他们修筑了大量边墙,并且在墙上种植柳条,故此这玩意又叫柳条边。

这道禁关令松几天紧几天的一直折腾到了1860年,英法联军都打进北京了,咸丰皇帝才出了一道准许一些内地佃民上吉林垦地谕令。于是关内混不下去的居民开始蜂拥走出山海关,跑到东北混个生计。

然而东北也不是那么好混的,因为多年禁关造成土地荒芜,老毛子也渗透的很厉害。地面不是冻土就是稀泥,关内的独轮车之类的运输工具下去就玩完。要说华夏人也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很快就弄出了适合东北运输的交通工具——大车。

所谓大车就是两轮长轴的畜力车,有双杆的国辕、平板车身和木制花轱辘组成,为了防止拉土送粪洒得满地,还会在四周竖上木板。马也能拉、骡子也能拉,实在不行驴也能凑合。因为使用双杆国辕,牲口的数量还不太受限制。

而所谓的花轱辘就是像自行车轮一样由铁木杆支撑外圈的轮子,这种轮子受力均匀,有一定减震功能,比较适合当时东北恶劣的路况。后来随着橡胶的普及,花轱辘也开始使用胶皮外胎减震,乘坐体验一流。

赶大车的驭手俗称“车老板子”,他们一般先从跟车做起(土话叫掌包的,其实就是装卸工),然后逐渐学习伺候牲口、套车、赶车、修车才能单独出车,出车的土话叫上挂,一般一挂最少用一个牲口,多得能有四个牲口。

应运而生的大车店

我们都知道东北是个很大的地方,从辽南到黑龙江北坐火车(普快)也得40来个小时,这种大车就是玩命跑也出不来多少路程。如果在关内还好,随便停个背风地方,铺盖摊开忍一宿就成,但在东北这种行为属于找死。

首先东北冬天的气温实在太感人,零下20多度算常规操作,就这么在外面睡一宿,第二天基本就冻死了。另外当时东北属于法外之地,土匪胡子满地走,路过的小青年都可能顺手来个杀人越货,你死也白死。

所以脑子活泛且有点势力的坐地炮就在路边整出了大车店,一般每隔40里安排一家,土炕给你烧热乎,牲口的草料给你备足,晚上还有伙计守院子。而且这些大车店掌柜秉承了东北人的理念,务求价格便宜量又足,车老板子们都喜欢。

大车店里的江湖

因为价格便宜,大车店一般不搞豪装,土坯房加松木梁,南北横樘大通铺,一铺怎么也能咪个20人。炕沿下边扔几个条凳,两张桌子,洗脸盆公用,肥皂胰子也公用,唯一管够的是热水。

另外比较尿性的是早期大车店是男女混住的,其实那年月赶车的娘们基本不当人,真少有下得去牙口欺负的。不过大车店掌柜还是对女人有优待,她们一般会被安排在炕角睡,挂个帘子稍微遮挡下,还会贴心的单独给准备个尿盆。

大车店的伙食还算凑合,苞米面大饼子、混合面窝头都做的扎实,夏天一般给炖芸豆、烩茄子当下饭菜,冬天条件惨点,大咸菜、萝卜汤、酸菜汤管够。你自己带食材店里也可以帮着做,收点佐料钱还送咸菜。要是你自己带了吃食,店里加热不收钱,没别的,就是实惠。

因为接待的都是过路客,时间长了大车店就开始变得复杂,土匪拉柳子踩点肯定会去住,跑江湖的下九流为了省钱也去住,做小买卖的为了安全也去住,大车店就这样慢慢变成各路牛鬼蛇神接头或者交换情报的宝地。

这种局面下一般坐地炮已经镇不住场子了,手里没几十条撸子敢挑“箩筐幌”(大车店的招牌,形状像个箩筐,小店挑一个,大店挑三个)的基本都被胡子扫成了渣子。后来能开大车店的主儿基本都是十里八乡的大撑子,官面黑面都得能拔横。

正因为这种保护伞罩着,很多其他小店也喜欢开在大车店边上,小卖店、小酒馆、铁匠炉、木匠铺、麻绳铺、山货铺全往这边聚,慢慢的形成了以大车店为核心的村镇。现在大连的瓦房店、普兰店都是从大车店发展起来的。扯淡完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国东北各地标志性建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国东北各地标志性建筑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